零膨胀玻璃简史

2021-08-31 21:44:49      点击:

ULE本质上是石英掺杂Ti,从材料结构上说是单相位的材料。而微晶则是玻璃态物质。玻璃者,混合物是也。微晶硅铝钛等多种物质氧化物、按照特定的比例范围混熔到一起的混合物。二者从材料结构上比较,犹如自然界中的水晶对比石头。石头会被风化而水晶不会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山都是馒头形的,而水晶矿却永远是最初的模样。

第二个比较明显的差别,就是使用环境温度的适应性。微晶的晶核是通过热处理工艺大约在130摄氏度附近形成一定比例范围的负膨胀系数的所谓微晶晶核。当在后天的实际使用环境中接近该温度范围时,就意味着退火或者逆退火的过程再次发生,必然对材料结构和特性产生影响。而ULE则无此之虞,其适用温度范围则宽泛得多,高温到300摄氏度也还保持不变。需要澄清的是,微晶在高温度范围还是可以使用的,只是其环境适应性及长期稳定性处于相对劣势而已---微晶还是微晶,却不是那个微晶了。

相对来说,微晶玻璃有着更好的切削加工特性而ULE则相对更脆,但是ULE则有有着更好的焊接(熔融)特性,这个环节双方算各得一分。

当然,微晶也是有优势的。在制造高精度的激光陀螺的腔体和反射镜时,因为有着绝对优势密封特性优势,微晶玻璃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而ULE只能败下阵来。


后来笔者无意中获得了ULE 材料在He泄漏环节上的弱点,分别同航天科工及中航工业的单位进行了针对性的交流,他们都进行了验证。可惜其中一个单位没有举一反三,虽然用了微晶的腔体,却用了石英的反射镜,导致He泄漏的后果在此后数年才得以暴露,也算是一个小教训和证明了。

ULE材料的另一个缺点是,条纹的密度和概率要大于微晶。这也是为什么法国SAGEM 在制作1.1米口径菲佐(FIZEAU FLAT)标准镜时采用了微晶而不是ULE.

总的应用来说,天文领域,微晶与ULE 可相互替代,航天反射镜领域,可相互替代,美国采用ULE而欧洲、俄罗斯采用微晶;中国两者都用。总的趋势是,近年来碳化硅的份额在增加。

激光陀螺领域,微晶风头无二;原子钟ULE当仁不让,其他标准具则天下二分。

日本的微晶在80年代以后也进入了舞台,最近几年的TMT项目还采用了日本的微晶玻璃。但在中国的存在感几乎没有。究其原因,一是材料特性上同欧洲渠道稍有区别,完全替代上存在一些小问题。二是政治原因,日本固然相对中国有技术优势,但对中国的表现出的那种极力防范与敝帚自珍的态度,比之美欧的态度还要让人倒胃口。加之用户所属的行业对双方民族历史纠葛态度的原因,日系微晶在华夏的式微也是必然。

最后说一下国内自主微晶玻璃的历史和现状。

国内在上世纪80年代由上海新沪玻璃厂着手开发微晶玻璃,一度号称成功。但随着2.16米项目中先后两块新沪的国产微晶的摔裂,可谓命运多舛,对其微晶事业构成沉重打击。此后LAMOST项目虽然也曾少量采用,却也是昨日黄花了。此后随着产业调整,新沪玻璃厂关厂,相关关键人员出走美国,此事由此告一段路。


扫码添加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