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制备工艺

2021-07-18 16:40:14      点击:

在动力电池领域为了满足对高能量密度的追求,正极材料正在逐渐从常见的NCM111、NCM523等中低镍材料向高镍材料过渡,更高的镍含量可以有效的提升三元材料的容量,但是也会导致三元材料的界面稳定性降低,导致材料循环性能下降。近年来开发的单晶材料,不仅具有较小的比表面积,同时由于晶界数量少,因此颗粒的机械强度显著提升,显著改善了三元材料的循环稳定性。




虽然单晶材料在稳定性上相比于多晶材料具有显著的优势,但是合成大尺寸的单晶材料目前仍然面临较多的问题。虽然我们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单晶材料的合成方法,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。

在介绍单晶材料的合成方法之前,作者首先对现有材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,TiS2是最早应用于锂电池的正极材料,这种材料具有三维结构,以及良好的电化学特性,但是其振实密度低,同时还存在产H2S的问题,因此很快被新型的正极材料所取代。在1980年,Goodenough老爷子采用固相法合成了后来被广泛应用的LiCoO2材料,在1983年人们通过共沉淀法有效降低了钴酸锂材料的烧结温度,较低的烧结温度使得LCO材料的粒径较小,能够有效的改善材料的倍率性能,但是过大的比表面积也加剧了界面副反应,同时研究也发现低温下合成的LCO材料具有多晶结构,同时循环性能也较差,因此目前LCO材料仍然以高温合成的单晶结构为主。

在钴酸锂之后,人们开发了同样具有层状结构的三元材料,三元材料通过引入Ni、Mn、Al等元素,使得材料的容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,因此三元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目前三元材料的合成工艺主要以共沉淀法为主,为了能够对前驱体的形貌进行调控,我们通常在共沉淀的过程中引入络合剂,溶液中的过渡金属阳离子发生络合,从而改变这些阳离子与阴离子(例如碳酸根、氢氧根离子)的反应速度,再对沉淀温度进行调控,就能够很好的控制沉淀物的形貌。

单晶材料不同于多晶材料,其一个颗粒往往只有单个晶体颗粒构成,内部不存在晶界,因此结构和电化学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,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。下图展示了近年来单晶材料相关的文章数量变化趋势,特别是2020年仅上半年发表文章的数量就超过了2019年全年的数量,这主要得益于Dahn的课题组在取得了单晶材料软包电池循环寿命超过5000次的成果,得到了特斯拉的认可,这一巨大的突破,也吸引了该领域的其他厂家投资单晶材料。


下图a中作者展示了循环5000次后的NCM523材料的截面 图,该材料在5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然达到了97%,同时颗粒内部也完全没有裂纹的产生。下图b则展示了循环1100次后的NCM811材料的界面图,其循环1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然可达98%,同时颗粒内部也没有裂纹产生。


下图展示了常见的单晶材料的制备工艺,主要包括单步高温合成工艺、多步高温合成工艺和熔盐辅助合成工艺三种。


提升烧结温度是制备大颗粒单晶材料的有效方法,较高的温度能够有效的提升离子迁移的速率,从而促进颗粒的生长,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高烧结温度的同时,也要增加配锂量,以抵消高温烧结过程中的锂挥发。下图展示了烧结温度和配锂量对于单晶材料形貌的影响,从图中能够看到在970℃时,配锂量分别为15%、20%和25%时,单晶颗粒的尺寸分别为500nm、2-6um和4-8um,在低温条件下几乎不会见到大的单晶颗粒,而在高温下只有配锂量较高时才能获得大的单晶颗粒,但是过量的锂会使得材料的锂残余量增加,导致电池产气增加,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水洗工艺降低材料的表面残锂量,但是水洗过程会引起高镍材料的脱锂,从而在其表面产生结构缺陷。

一般来说高镍材料的烧结温度会明显低于低镍材料,例如对于NCM811和NCM53材料经过优化的烧结温度分别为750℃和900℃,而烧结单晶的温度比烧结多晶材料的温度分别高80℃和70℃,高镍单晶材料的烧结温度要低于低镍材料。单晶材料在烧结过程中需要高温,这不仅会使得一次颗粒长大,同样也会使得二次颗粒之间粘连,因此在烧结后需要进行研磨粉碎。

如上所示单步高温烧结会引起二次颗粒团聚,并且导致残锂量增加,并引起显著的阳离子混排,退火处理时解决这一温度的有效方法。例如在NCM622单晶材料制备过程中,首先将未配锂的材料在700℃下烧结5h,然后配上5%冗余的碳酸锂再在800℃下烧结5h,然后再900℃下烧结2h,最后将材料研磨破碎后再在940℃下退火2h,通过这一系列处理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。

虽然退火处理能够解决一些单晶材料合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,但是研究表明在NCA材料的合成过程中过高的温度和过高的配锂量会引起Li5AlO4杂相的产生,因此单步高温合成方法很难在单晶NCA材料的生产应用。因此人们开发出了多步合成方法,首先将前驱体与80%-97.5%的锂进行混合,然后再485℃下烧结3h,然后经过研磨后再再485℃下烧结2h,然后再在850-950℃进行烧结,由于较低的配锂量,因此能够有效的阻止产生Li5AlO4杂相,然后再将剩余的锂加入,并冗余1-2%,再在735℃下进行烧结12h,通过多步烧结法有效的减少了颗粒团聚的现象。

除了上述的高温合成方法外,另外一种合成单晶材料的主要方法是熔融盐法,这一方法需要在合成过程中添加前驱体数量数倍的锂盐,熔融锂盐能够有效的促进原子扩散,从而促进颗粒的生长,因此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合成大尺寸的颗粒,从而有效的减少阳离子混排和粒子团聚,但是这一方法需要在合成后对锂盐进行清洗。

Sun等人通过添加50%冗余的LiOH和25%的Li2SO4,在900℃下烧结10h,然后按照2℃/min的速度进行降温,然后经过研磨后再在700℃下烧结6h,这一方法相比于较低配锂量的方法,烧结温度低了40-60℃,从而有效的降低了颗粒团聚和阳离子混排。

熔融盐烧结法另外一个巨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熔融盐的选择,进而对材料颗粒的形貌进行调控,例如在KCl熔融盐中形成单晶颗粒是球形的,而在NaCl熔融盐中形成的颗粒则为完美的八面体,以{101}和{003}晶面朝外,并且在NaCl熔融盐中颗粒的生长速度更快。


锂盐的冗余量也会对单晶材料的生长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,例如Qu等人研究了5%-110%锂冗余量对于单晶NCM523材料的影响,研究表明随着配锂量的增加,一次颗粒的尺寸显著增加,但是材料仍然保持了二次颗粒的形貌,只有当配锂量达到110%时,二次颗粒会破碎成为一次单晶颗粒。所有的这些颗粒都相比于5%的冗余配锂量的材料表现出了更好的循环性能,这主要是因为较多的熔融盐减少了阳离子的混排,从而改善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。

单晶材料从合成工艺上来看,主要有单步高温、多步高温和熔融盐辅助法等方法,单步高温需要的温度价高,因此容易引起颗粒团聚,阳离子混排等问题,多步高温法能够有效的降低材料在高温下的烧结时间,可以有效的改善材料的性能。熔融盐法则可以通过锂盐的选择对材料的形貌进行调控,从而获得理想特性的材料。

本文主要参考以下文献,文章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和评论,以及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,不得作为商业用途。如有任何版权问题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。

A perspective on single-crystal layered oxide cathodes for lithium-ion batteries,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37 (2021) 143–160, JayseLangdon, Arumugam Manthiram

来源:新能源Leader,作者:凭栏眺

扫码添加好友